第259章 知所谓的大王
倾听那鱼儿出水又复入水的声音,以及皇帝陛下跟偷了只鸡的小狐狸一般咯咯咯的笑声……
更多的时候,小谈却在担心,猫儿哪有不偷腥的,那只大猫身边,偏生就有两条一身腥味儿的鱼,一个叫大甜、一个叫小甜,我不在,会被她们趁机钻了空子吧?
……
大甜和小甜很想钻谭小谈的空子,可是谭小谈走后不久,人还没到青萍湖,杨瀚就又下山了。
去年,杨瀚下了一趟山。回山之后,急脚递建立了,一座座城池拔地而起,一片片农田相继开垦……
工商税法建立,朝廷体制初具规模,百姓心中的朝廷渐渐不再只是杨瀚一个人所代表的虚无缥缈的天圣图腾,而是渐渐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这具象体现在他的象农队上、体现在他的急脚递上,体现在他的工商税上,体现在那一座座城池的管理者新的称呼上:知州、知府、知县……
即便他们仍然是听命于挂着尚书、侍郎衔的那些部落酋长们,但他们及其下属,正按照朝廷的统一官制和职能划分在一步步建立。
总不能说知府大人下辖大管事三人、小头目八个吧?他们自已现在也觉得丢人。
有了官职与职能划分,他们就能无时无刻地想起,他们上边还有个朝廷,有个大王。
今年,杨瀚下山不仅带着何善光,还带了大甜和小甜,以及利用这一年时间又培训出来的一支由三百头猛犸巨象组成的队伍。
这回的象奴,全部来自于投靠、依附了忆祖山的那些庄户人家。
何善光为这些环忆祖山而建的村落造了黄册,委派了里正乡官,进行了规范管理。
其中许多人家在当地种田、做工、开店,他们的命运已经和忆祖山上的杨瀚紧密相连,再不可分。
何善光从这些人家择选刚刚进入青壮期的那些年轻人,杨瀚对他们自然可以做到如臂使指。
杨瀚下山后,一路走,一路修路。三百头猛犸巨象一路趟过去,就是最平整最结实最宽敞的一条路,只消稍作铺整,就是一条经久耐用的官道。
这路从忆祖山下一路趟出去,延伸向一座座大城。每到一处城池,杨瀚就会停下来勘察当地地理,了解水文情况,协助当地修建沟渠、堤坝、道路。
每日里,一头头巨象城里城外、山地河川地到处走,不但当地最详尽的地图顺利到手,有关人口、构成、民俗、风气,发展状况,杨瀚这边也就了然于胸了。
这支庞大的队伍一路行运,各地只需供应队伍的饮食,这当然是各方求之不得的事儿。
但是随着亲眼目睹的坐在猛犸巨象上的大王的英姿,随着急脚递的成员为千家万户送信、揽信时同户主随便拉呱的几句话,大王的慷慨义举也就传到了每一个百姓的心中。
因此,杨瀚离去时带走的还有一颗颗渐渐倾向朝廷的人心。
道路之重要,当然每一座城的人都知道,他们过去一年在出山、筑城的过程中,已经有了简易的道路,可是人口集中之后,这样的路远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道路难行的缺陷便十分明显了,这也是各方势力对大王此举无比拥戴的原因。而在此过程中,当然需要大量的人手。
于是,很多在雨后受灾成了难民的人,亦或者因为要给朝廷和地方上缴高达七成的粮赋,对比忆祖山下的百姓心有不平的人